实验室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纯化常用的方法

实验室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纯化常用的方法已关闭评论

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纯化是微生物学研究与应用的基础步骤。常用的方法主要基于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个、可见的菌落的原理。以下是实验室中最常用的几种方法:

一、 核心原理

分离: 将混合的微生物群体分散开,使单个微生物细胞(或孢子)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,形成彼此分开的单个菌落。理论上,一个菌落是由一个微生物细胞繁殖而来的纯种后代(克隆)。

纯化: 将分离得到的单个菌落再次进行分离培养(通常至少重复一次),以确认其确实来源于单个细胞,确保培养物中只含有一种微生物,即获得纯培养

二、 常用分离和纯化方法

1、平板划线法:

原理: 用接种环蘸取少量含菌样品(混合菌液或环境样本悬液),在已凝固的固体平板培养基表面进行有规律的划线。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,接种环上的菌液被逐渐稀释。最终,在划线的末端,单个微生物细胞得以分散开,经培养后形成单个、孤立的菌落。

优点: 操作简便、快速、无需特殊设备,是最常用、最基础的分离纯化方法。

缺点: 分离效果受操作者技术熟练度影响较大;难以精确计数原始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。

步骤: 分区划线法(如四区划线法)是最常用的,确保在后面的划线区域得到单菌落。

2、稀释涂布平板法:

能获得单菌落

能对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活菌计数(选择形成30-300个菌落的平板计数)。

适合分离在培养基表面生长的好氧菌

分离效果相对稳定,受操作者个体差异影响较小。

原理: 将待分离的样品进行一系列梯度稀释(如10倍系列稀释)。取一定量(通常是0.1mL)的某一稀释度的稀释液,滴加到固体平板培养基表面,然后用无菌涂布棒将其均匀涂布在整个平板表面。经培养后,分散的单个细胞生长形成单个菌落。

优点:

缺点: 操作步骤稍多(需稀释),需要涂布棒;涂布过程可能损伤某些娇嫩的微生物;对严格厌氧菌不适用(除非在厌氧条件下操作)。

步骤: 样品稀释 → 取稀释液加入平板 → 涂布均匀 → 培养。

3、倾注平板法:

原理: 取一定量(通常是1mL)的某一稀释度的稀释液,加入到无菌培养皿中。然后将融化并冷却至约45-50℃(不烫手)的固体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,迅速轻轻旋转混匀。待培养基凝固后培养。样品中的微生物细胞被固定在琼脂内部或表面,生长形成菌落。

优点:

能获得单菌落

能对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活菌计数

适合分离兼性厌氧菌厌氧菌(因为部分菌落生长在琼脂内部,氧气浓度较低)。

操作相对简单。

缺点:

菌落可能分布在琼脂内部,挑取单菌落不如表面生长的方便(需穿刺或切开琼脂)。

热敏感的微生物可能被融化培养基的温度(45-50℃)损伤。

观察菌落形态(尤其是表面特征)不如表面生长的清晰。

不适合分离严格好氧菌(内部缺氧)

步骤: 样品稀释 → 取稀释液加入无菌培养皿 → 倒入融化冷却的培养基 → 混匀 → 凝固 → 培养。

4、单细胞分离法 (显微操作法):

原理: 在显微镜下,使用极其精细的显微操作器(如显微针、毛细管)直接从样品中挑取单个微生物细胞,然后将其转移到无菌培养基中进行培养,获得纯培养物。

优点: 理论上是最直接、最可靠的获得纯培养的方法。

缺点: 需要昂贵的显微操作设备;操作技术要求极高、非常耗时;对操作者技能要求苛刻;成功率相对较低(单个细胞可能不易生长)。

应用: 主要用于特殊研究,如分离难以培养的微生物、研究极端环境微生物、或对纯度要求极高的场合。

三、 纯化步骤

无论采用上述哪种分离方法获得单个菌落,通常都需要进行至少一次(有时需要多次)的再纯化,以确保培养物的纯度:

1、从第一次分离平板上的典型目标单菌落边缘挑取少量菌体。

2、用平板划线法(最常用)在新的平板上再次划线分离。

3、培养后,观察新平板上生长的菌落。如果所有菌落形态、大小、颜色等特征完全均一,通常可以认为获得了纯培养。

4、对于要求严格的情况(如分类鉴定、保藏),可能需要重复步骤1-3一次。

四、 关键注意事项

1、无菌操作: 整个分离纯化过程必须在无菌环境(超净工作台或酒精灯旁)下进行,使用无菌器材,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,防止杂菌污染。

2、培养基选择: 选择适合目标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(营养成分、pH、渗透压等)。有时需要使用选择性培养基(抑制非目标菌生长)或鉴别性培养基(使目标菌显示特定特征)来提高分离效率。

3、培养条件: 提供目标微生物适宜的温度、气体环境(好氧、厌氧、微需氧)、光照等培养条件。

4、样品处理: 环境样品(土壤、水、食品等)通常需要制成均匀的悬液,并可能进行预处理(如静置沉降大颗粒、过滤、热处理去除营养细胞保留孢子等)。

5、梯度稀释: 对于涂布法和倾注法,进行足够倍数的系列稀释至关重要,以确保能获得形成合适数量(30-300个)单菌落的平板。

6、菌落观察与挑选: 仔细记录原始菌落的形态特征,挑选典型、孤立、生长良好的单菌落进行纯化。注意区分目标菌落和可能的污染菌落。

7、验证纯度: 纯化后,需通过显微镜检查(观察细胞形态是否一致)、平板划线检查(再次划线观察菌落是否均一)、有时还需结合生理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(如16S rRNA基因测序)来最终确认培养物的纯度。

总结:

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实验室最常用、最实用的分离纯化好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的方法。

倾注平板法适用于计数和分离厌氧或兼性厌氧菌。

单细胞分离法用于特殊需求的高纯度分离。

再纯化是获得纯培养的必要步骤。

无菌操作、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是成功分离纯化的关键保障。

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目标微生物的类型、样品来源、实验目的(是否需定量)以及实验室条件。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技术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的基础。

温馨提示:试剂为科研质控使用,不可用于临床及人体!非药用,非食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