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培养基问题(最常见的原因之一)
1.成分错误或缺失:
- 配制时称量错误,漏加某种关键成分(如碳源、氮源、生长因子)。
- 使用了不合适的培养基,该菌种有特殊的营养要求(如需要添加血液、血清、特定维生素或氨基酸)。
2.pH值不当:
- 培养基灭菌前后的pH值发生变化未校正。
- 菌种生长所需的最适pH范围很窄,当前pH不适合。
- 培养基配制后存放过久,吸收CO₂导致pH下降。
3.选择性过强/含有抑制剂:
- 如果使用的是选择性培养基,其中的抗生素或其他抑制剂浓度过高,或者混匀不均,导致局部浓度过高抑制生长。
- 抑制剂失效(如抗生素过期)导致杂菌过度生长,抑制了目标菌。
4.凝固剂问题:
- 琼脂浓度过高,影响营养扩散和菌种生长。
- 琼脂本身含有抑制物(较少见)。
5.灭菌不当:
- 过度灭菌: 高温高压时间过长,导致培养基成分被破坏(如糖类焦化、维生素分解、琼脂降解)。
- 灭菌不彻底: 培养基含有耐热杂菌,与目标菌竞争营养或产生毒素。
二、培养环境问题
1.温度不适宜:
- 培养箱温度不准、不稳定或温度分布不均。
- 不了解菌种的最适生长温度(如嗜冷菌、嗜热菌、中温菌)。
2.气体条件不符:
- 需氧菌: 培养容器密封过严,或接种物埋得过深,导致缺氧。
- 厌氧菌: 厌氧环境创建失败(如厌氧罐/袋漏气、催化剂失效、厌氧指示剂未达标)。
- 微需氧菌/苛养菌: 未提供特定的气体环境(如5-10% CO₂, 如弯曲杆菌、脑膜炎球菌)。
- CO₂培养箱: CO₂浓度设置错误或传感器校准失效。
3.湿度不足:
- 培养箱内湿度太低,导致培养基(尤其是平板)干燥,影响菌体水分吸收。
三、操作技术问题
1.接种物问题:
- 接种量不足: 挑取的菌苔或菌落太少。
- 接种物状态不佳: 使用了过于衰老的菌液或处于稳定期/衰亡期的菌种。
- 冻干菌种或冷冻菌种复苏不当: 未进行充分复苏或传代,直接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。
2.接种过程损伤:
- 接种针温度过高,烫死了菌种。
- 在热接种区域操作时,热辐射导致菌种死亡。
3.培养时间不足:
- 有些菌种生长非常缓慢(如某些放线菌、真菌),需要培养数天甚至数周,观察时间过短。
4.污染:
- 菌种被其他快速生长的微生物(如霉菌、细菌)完全覆盖,无法观察到目标菌落。
四、菌种保藏与复苏问题
1.保藏不当:
- 反复冻融或保存温度不稳定(如-20℃冰箱开关频繁)。
- 甘油管保存时,甘油浓度不当或未充分混匀。
- 菌种保藏时间过长,活力下降。
2.复苏流程错误:
- 从超低温(-80℃)或液氮中取出后,未在合适温度(如37-40℃水浴)快速复苏。
- 复苏后直接划板,而未先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中富集。
五、检测与观察方法问题
1.观察方法不当:
- 菌落非常微小、透明或嵌入琼脂内部,肉眼难以观察,需要借助解剖镜或进行染色镜检。
- 某些菌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就是不长成典型菌落,而是形成一层薄膜或扩散生长。
2.染色或镜检错误:
- 染色液失效或操作不当,导致假阴性。
- 镜检时未找到菌体。
系统性排查建议
当遇到菌种长不出的情况时,建议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排查:
- 设立阳性对照: 使用一种已知的、生长良好的类似菌种,在相同培养基和条件下同时培养。如果对照能生长,则问题出在目标菌种本身或其接种物上;如果对照也不长,则问题出在培养基、环境或通用操作上。
- 镜检确认: 对接种物进行染色镜检,确认是否有活菌存在。
- 多媒介培养: 同时使用营养更丰富的培养基(如血平板)和通用培养基进行培养,看是否因营养苛求所致。
- 检查设备: 校准培养箱的温度和CO₂浓度,检查厌氧罐的气密性。
- 回顾操作: 仔细检查从培养基配制、灭菌、接种到培养的每一个步骤,确认是否有偏离标准操作程序的地方。
希望这份详细的汇总能帮助您快速定位并解决问题!
温馨提示:试剂为科研质控使用,不可用于临床及人体!非药用,非食用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