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验室常说的“菌落”和“菌苔”,你真的分清楚了吗?

实验室常说的“菌落”和“菌苔”,你真的分清楚了吗?已关闭评论

在微生物实验室里,“菌落”和“菌苔”是两个出现频率极高的术语。无论是刚进实验室的萌新,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手,每天都在与它们打交道。虽然听起来都很熟悉,但你是否真正理解它们背后的区别与联系?混用这两个词,可能会让同行觉得不够专业,甚至可能导致实验记录出现偏差。

今天,我们就来彻底厘清这对“孪生兄弟”究竟有何不同。

一、什么是“菌落”?

菌落,通常指由单个微生物细胞或几个聚集在一起的同种细胞,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后,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、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

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在培养基这片“土地”上,由一个“祖先”开枝散叶形成的独立“部落”或“克隆集团”。

关键特征:

  1. 起源单一:理想情况下,一个菌落来源于一个单细胞,是纯种细胞的集合体。
  2. 独立分布:在平板划线或稀释涂布平板上,你会看到多个彼此分离的、独立的菌落。
  3. 形态多样:菌落具有丰富的形态特征,是鉴定菌种的重要依据。我们常通过观察其大小、形状(圆形、不规则形等)、边缘(光滑、锯齿状)、颜色、表面(光滑、粗糙、湿润、干燥)、隆起度等来对其进行描述。

主要应用:

  • 分离纯化菌种:通过划线法获得单菌落,是获取纯培养物的最基本、最关键的一步。
  • 计数:通过稀释涂布平板计数法,根据菌落数量来计算样品中的活菌数(CFU,菌落形成单位)。
  • 初步鉴定:根据菌落的形态、颜色(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金黄色色素)等特征,对微生物进行初步识别和鉴定。

二、什么是“菌苔”?

菌苔,则是指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由无数个菌落生长、连接、融合在一起,形成的一片均匀的、连绵不绝的菌体层

把它想象成“部落”无限扩张,最终连成一片,覆盖了整个“国家”的疆域。

关键特征:

  1. 起源多元:由海量细胞接种或生长后融合而成,不强调单一克隆来源。
  2. 连绵成片:看不到独立的菌落,而是覆盖在培养基表面的一层菌膜。
  3. 形态均一:通常看起来是均匀的一片,失去了单个菌落的细致形态特征。

主要应用:

  • 大量增殖菌体:在斜面培养基或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,可以快速获得大量菌体,用于提取DNA、蛋白质或进行发酵等后续实验。
  • 保藏菌种:斜面菌苔是短期保藏菌种的常用形式。
  • 某些生化试验:如穿刺接种观察动力,或在某些斜面上观察特定反应。

三、一张表格,快速总结核心区别

特征 菌落 菌苔
定义 单个细胞繁殖形成的、肉眼可见的独立子细胞群体 无数菌落融合形成的、连绵不断的细菌层
形成方式 稀释、划线分离,细胞分散 密集接种,细胞集中生长
形态 独立、分散;形态多样,是鉴定依据 连成一片;形态均一
“祖先”数量 通常为一个(单克隆) 通常为无数个
常见培养基 平板培养基 斜面培养基、平板培养基上密集涂布
主要用途 分离、纯化、计数、鉴定 扩增、保藏、制备菌液

四、如何形象地理解?

记住一个简单的比喻:

  • 菌落就像夜空中的一颗颗独立的星星
  • 菌苔就像是密集的星河,或者是一层覆盖天际的云层

在实验操作上:

  • 当你进行划线分离,在第二、三区看到的就是菌落
  • 当你用接种环在斜面上来回划线,培养后长出的那一层就是菌苔
  • 如果你在平板上涂布了过多的菌液,培养后长成厚厚一层,分不清彼此,那也是菌苔

结语

分清“菌落”和“菌苔”,不仅仅是咬文嚼字,更是对微生物实验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。菌落关乎“分”,旨在分离和识别;菌苔关乎“合”,旨在扩增和利用。 下次在实验室说起它们时,相信你可以更加准确、自信地使用这两个术语,展现出严谨的科学素养。

温馨提示:试剂为科研质控使用,不可用于临床及人体!非药用,非食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