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部分:专业知识问答
这部分主要考察你的理论基础是否扎实,是否能理解检测背后的原理。
1. 基础概念与原理
-
- 方法: 最常用的是高压蒸汽灭菌法,通常在121°C、0.1MPa条件下维持15-30分钟。其原理是利用饱和蒸汽在冷凝时释放大量潜热,并具有强大的穿透力,能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变性,从而导致其死亡。
- 原因: 灭菌后的培养基是无菌的,但在冷却和倒平板的过程中,如果暴露在非无菌的空气中,环境中的微生物(如细菌、真菌孢子)会落入培养基中,造成污染。这会导致后续实验失败,无法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。
- 问题: 什么是有菌落?如何区分细菌菌落和霉菌菌落?
考察点: 对微生物形态学的基本认知。
参考答案:
-
- 菌落定义: 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微生物细胞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形成的、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。
区分:
- 细菌菌落: 通常较小、湿润、光滑、粘稠、易挑起,颜色较均一(如白色、黄色)。
- 霉菌菌落: 通常较大、疏松、呈绒毛状、絮状或蜘蛛网状,菌落正面和背面常呈现不同颜色(如青绿色的青霉,黑色的曲霉)。
- 菌落定义: 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微生物细胞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形成的、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。
- 问题: 解释一下什么是“无菌操作技术”,并举出三个在微生物检测中必须遵守的无菌操作原则。
考察点: 对实验室安全和工作规范的根本理解。
参考答案:
-
- 定义: 为防止外来微生物污染实验样品,以及防止实验微生物污染环境或操作者,所采取的一系列操作技术。
- 原则:
- 操作前后消毒: 操作前用75%酒精擦拭双手和台面,操作后对台面进行清洁消毒。
- 避免敞开暴露: 打开的培养皿、试管、试剂瓶等,在非操作时需及时盖上盖子,且盖子不得朝上放置。
- 灼烧灭菌: 接种环/针在使用前后必须通过酒精灯火焰充分灼烧至红热,以杀灭所有微生物。
- 缓慢操作: 在转移菌液或进行稀释时,移液器吸头应避免接触容器口和内壁,动作要平稳,防止气溶胶产生。
2. 检测流程与标准
- 问题: 请描述一下食品中菌落总数检测的大致流程。
考察点: 对常规检测项目的熟悉程度和流程化思维。
参考答案:
- 样品制备: 在无菌条件下称取25g样品,加入225mL无菌生理盐水中,均质制成1:10的样品匀液。
- 梯度稀释: 用无菌移液器吸取1:10匀液1mL,加入盛有9mL无菌生理盐水的试管中,混匀即成1:100稀释度,以此类推,制备所需稀释度。
- 倾注平板: 选取2-3个适宜稀释度,分别吸取1mL菌液于无菌平皿中。及时将冷却至46℃左右的琼脂培养基倾注平皿,并转动混匀。
- 培养: 待琼脂凝固后,翻转平板,置于36±1℃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±2小时。
- 计数与报告: 选择菌落数在30-300CFU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,乘以稀释倍数,最终以CFU/g(或CFU/mL)报告结果。
问题: 在进行大肠菌群MPN法检测时,为什么需要经过乳糖发酵管初发酵、复发酵和革兰氏染色验证等多个步骤?
考察点: 对特定检测方法原理和严谨性的理解。
参考答案:
复发酵(验证试验): 将初发酵阳性的菌液接种于煌绿乳糖胆盐发酵管,在更严格的条件下再次验证其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能力,以排除初发酵中的假阳性。
革兰氏染色镜检: 这是确证性试验。大肠菌群是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。通过镜检可以排除那些能通过复发酵,但形态不符(如革兰氏阳性菌或杆菌)的微生物,确保结果的准确性。这三步环环相扣,确保了检测的特异性和可靠性。
3. 问题解决与质量控制
- 问题: 如果你在做一个空白对照实验时,平板长出了菌落,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?你应该如何排查?
考察点: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以及对质量控制的意识。
参考答案:
-
- 可能原因:
- 培养基灭菌不彻底。
- 无菌平皿或稀释水被污染。
- 操作环境(超净工作台/生物安全柜)洁净度不达标或操作不当。
- 操作人员手部或衣物带菌,造成污染。
- 排查步骤:
- 回顾操作: 立即回顾整个操作流程,检查是否有明显失误。
- 环境监测: 检查超净工作台的沉降菌和浮游菌监测结果是否合格。
- 试剂与器具验证: 对同一批次的培养基、平皿、生理盐水进行空白对照测试,锁定污染源。
- 人员再培训: 如果怀疑是操作问题,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无菌操作再培训和考核。
- 记录与报告: 详细记录此次偏差和排查过程,并上报质量负责人。本次实验数据作废,需重新进行。
问题: 你了解哪些微生物实验室的质控菌株?它们的作用是什么?
考察点: 对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的了解。
参考答案:
常见菌株与作用:
- 金黄色葡萄球菌: 用于验证甘露醇氯化钠琼脂等选择性培养基的有效性。
- 大肠埃希氏菌: 用于验证乳糖发酵管、EMB琼脂等,也是无菌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的阳性对照菌。
- 枯草芽孢杆菌: 用于验证灭菌效果和培养箱性能(因其有芽孢,耐热性强)。
- 黑曲霉/白色念珠菌: 用于验证沙氏葡萄糖琼脂等真菌培养基,以及霉菌/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适用性。
第二部分:实操场景模拟
这部分考察你的动手能力、操作规范性和临场应变能力。面试官可能会让你描述过程,或在有条件的现场进行模拟操作。
场景一:样品稀释与倾注平板
- 面试官指令: “请描述并模拟一下,如何将一份1:10的样品匀液,稀释到1:1000,并进行倾注平板。”
考察点:
- 无菌操作意识: 是否在操作前消毒双手和台面;是否灼烧移液器吸头(如使用玻璃移液管则需灼烧);试管和平皿开启方式是否正确。
- 操作规范性: 移液器使用是否正确(是否润洗、是否贴壁吹打混匀);稀释是否准确(每次更换吸头);倾注培养基时温度和时间是否合适(不烫手,约46℃);混匀是否充分(水平旋转,避免溅出)。
- 流程清晰度: 步骤是否条理清晰。
优秀回答/操作示范:
- 准备: “首先,我用75%酒精棉球擦拭双手和台面。准备好已灭菌的9mL生理盐水试管、1:10样品匀液、无菌吸头和空培平皿。标记好试管和平皿的稀释度。”
- 稀释: “我取一支无菌吸头,伸入1:10匀液液面下缓慢吸取1mL,然后将其加入第一支9mL生理盐水试管中。我会将吸头尖端靠在液面上方的管壁,缓慢排出液体,避免产生气溶胶。盖上盖子后,用涡旋振荡器混匀,这就是1:100稀释液。(关键点:更换新吸头) 同样操作,从1:100管中吸取1mL加入第二支9mL生理盐水中,混匀后即得到1:1000的稀释液。”
- 倾注: “我从1:1000稀释液的试管中吸取1mL,加入一个无菌平皿中。然后取一瓶已熔化并冷却至46℃左右的琼脂培养基(我会在手腕内侧试温,不烫手即可),在酒精灯火焰附近灼烧瓶口并打开,将培养基倾注入平皿,立即盖上皿盖。”
- 混匀与凝固: “我用手轻轻抬起平皿盖一侧,用另一只手水平转动平皿,使菌液和培养基充分混合均匀。然后将平板静置,待琼脂完全凝固。”
- 收尾: “将所有使用过的耗材放入废物桶,再次用酒精擦拭台面。将凝固后的平板倒置,放入指定温度的培养箱中。”
场景二:平板划线分离与单菌落挑取
- 面试官指令: “这个平板上的菌落形态多样,疑似混合菌。你如何分离得到纯培养物?”
考察点:
- 分离技术: 是否掌握分区划线法。
- 工具使用: 接种环的灼烧灭菌和冷却操作是否正确。
- 目的性: 是否理解此操作的目的是获得单菌落。
优秀回答/操作示范:
- 准备与挑菌: “我将采用分区划线法进行分离。首先,灼烧接种环,待其冷却(可在琼脂边缘触碰一下确认是否冷却)。然后,从混合菌平板上挑取少量菌苔。”
- 划线: “在一个新的琼脂平板上,我先在A区连续划几条线,约占平板面积的1/4。(关键点:灼烧接种环,冷却) 将接种环通过火焰区1-2次进入B区,与A区的线交叉连接,划出更稀疏的线。(再次灼烧接种环,冷却) 同样方法,从B区划向C区,最后从C区划向D区。这样,菌液被逐渐稀释,在D区有很大概率能长出单个的、独立的菌落。”
- 培养与挑取: “划线完成后,将平板倒置培养。待长出单菌落后,我会挑选一个形态一致、边缘清晰、孤立的单菌落,转移到斜面上进行纯培养,以备后续鉴定使用。”
场景三:突发状况处理
- 面试官指令(口述): “假设你正在超净工作台里进行无菌操作,不小心打翻了一管含有大肠杆菌的菌液。你会怎么做?”
考察点: 生物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。
优秀回答:
- 保持冷静,立即行动: “我会立刻大声提醒实验室内的其他同事‘有菌液洒了!’,让他们注意并远离该区域。”
- 封锁与覆盖: “在不离开操作位置的情况下,用消毒毛巾(如浸泡过75%酒精或有效氯溶液的)完全覆盖污染区域,防止气溶胶扩散。我会让消毒液在污染区域作用足够长的时间(例如30分钟)。”
- 彻底消毒: “作用时间到后,我会小心地将污染物清理到专用的生物危险废物袋中。然后,用新鲜的消毒液再次擦拭污染区域及周围可能溅射到的地方。”
- 报告与记录: “处理完毕后,我会立即向主管汇报此次意外事件,并在实验室意外事件记录本上详细记录事发经过、处理方法和涉及的菌种,以备查阅和追溯。”
面试小贴士
- 安全第一: 在回答任何问题时,都要体现出强烈的生物安全意识。
- 诚实严谨: 遇到不会的问题,可以坦诚表示“这个知识点我目前不太熟悉,但我的理解是...”,并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意愿。切忌胡编乱造。
- 细节决定成败: 在描述操作时,多使用“缓慢”、“灼烧冷却”、“更换吸头”、“标记清晰”等体现规范性的词语。
- 展现积极性: 提问环节可以询问“公司的微生物检测主要针对哪些领域?(食品/药品/环境)”、“实验室目前主要使用哪些自动化或快速检测设备?”等,表现出你对岗位的兴趣和思考。
温馨提示:试剂为科研质控使用,不可用于临床及人体!非药用,非食用。
